• 注册
  • 查看作者
  •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说明模板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说明模板

    6.1建设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6.1.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要求;

    6.1.2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6.1.3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 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6.2 设计依据

    1、《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

    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73号〕;

    4、《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

    6.3 技术选择

    6.3.1可渗透路面——透水铺装

    雨水入渗是利用雨水回补地下水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规定:土壤渗透系数为10-6~10-3m/s,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大于1.0m的城区,宜积极进行雨水入渗利用。在满足土壤渗透性、地下水埋深要求的区域,透水铺装人行道可以普遍运用于各级城市道路和住宅区、小区道路。本项目在校区内人行道设置透水铺装,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

    透水路面砖厚度为60mm,孔隙率20%,垫层结构选用透水混凝土或砂烁料,找平层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硬性砂浆+粗砂、细石,面层根据地面的功能和投资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透水性沥青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透水性陶瓷路面砖和硅砂透水砖。

    6.3.2植草沟

    植草沟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一般靠重力流收集雨水并通过植被截流和土壤过滤处理雨水径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下垫面的周边,以及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植草沟也可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在场地竖向条件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代替雨水管渠。

    鉴于植草沟能够有效延长汇流时间,并且对于增加雨水入渗量具有较好的帮助,建设及维护费用低、易与景观结合,本项目在校区内道路两侧、广场设置植草沟。

    6.3.3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使其径流首先汇入下沉区域,用以消纳自身的径流雨水,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调蓄系统相衔接,本项目在校区内的绿地形式设置为下沉式。

    6.4 设施维护

    6.4.1基本要求

    1、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

    2、应建立健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监测手段,并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3、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应做好雨季来临前和雨季期间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

    4、应加强低影响开发设施数据库的建立与信息技术应用,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并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与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5、应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城市节水、水生态修复、内涝防治等工作中雨水控制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6.4.2设施维护

    1、透水铺装维护

    (1)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2)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

    (3)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

    2、植草沟维护

    (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

    (2)进水口不能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加大进水口规模或进行局部下凹等;

    (3)进水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

    (4)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避免沟内淤积导致过水不畅;

    (5)边坡出现坍塌时,应及时进行加固;

    (6)由于坡度较大导致沟内水流流速超过设计流速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高程。

    3、下沉式绿地维护

    (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

    (2)进水口不能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加大进水口规模或进行局部下凹等;

    (3)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

    (4)进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

    (5)边坡出现坍塌时,应进行加固;

    (6)由于坡度导致调蓄空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

    (7)当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 36 h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

    (8)出水水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换填填料。

    6.5 建设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雨水入渗时土壤的渗滤也可使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也可以补充当地地下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维持正常的自然水文循环。

    鉴于此,本项目提出在道路内设置可渗透路面——透水铺装、植草沟和下沉式绿地。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说明模板

  • 0
  • 0
  • 0
  • 2.3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微信
    • 支付宝
  • 发布文章
  • 最新动态
  • 去做任务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