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剪强度线在σ一τ坐标平面内的倾角。用φ表示。土或岩石的抗剪强度指标之一,反映土或岩石内部各颗粒之间内摩擦力的大小。内摩擦角愈大,强度愈高。无黏性土的内摩擦角通常在26~48°之间。土的内摩擦角反映土的摩擦特性,包括土颗粒之间产生相互滑动时需要克服由于颗粒表面粗糙不平而引起的滑动摩擦,以及由于颗粒物的嵌入、连锁和脱离咬合状态而移动所产生的咬合摩擦。
作为岩(土)体的两个重要参数之一的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土的内摩擦角反映了土的摩擦特性,一般认为包含两个部分:土颗料的表面摩擦力,颗粒间的嵌入和联锁作用产生的咬合力。
内摩擦角最早出现库仑公式中,也就是土体强度决定于摩擦强度和粘聚力,摩擦强度又分为滑动摩擦和咬合摩擦,两者共同概化为摩擦角。
经典的表达式就是库伦定律τ=σtanφ+c
其中,对于黏性土,c不为0,对于砂土,c为0,φ、c可以通过三轴试验得出,(或直剪)。在不同围压下,得到破坏时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做出应力圆,至少在三种不同的围压下,这样可以做出三个应力圆,作三个圆的公切线,倾斜角即为内摩擦角。
粘聚力主要来源于颗粒间接触点的化学键、库伦静电吸力、范德华力和基质吸力等。这些相互作用力使得土颗粒在宏观上表现出粘聚力。例如,在非饱和土中,两个颗粒间由粒间毛细水的毛细张力将二者拉在一起,产生压力,这个压力产生的摩擦力在宏观上表现为粘聚力。
内摩擦角在力学上可以理解为块体在斜面上的临界自稳角,在这个角度内,块体是稳定的;大于这个角度,块体就会产生滑动。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分析边坡的稳定性。
对同一种物料在不同的σ3 情况下作试验,可得出散粒物料发生破坏时的一系列σ1 。 莫尔圆和莫尔包络线相切的点表示散粒物料产生破坏时的平面方位及平面上的应力状态,它表示了散粒物料的强度条件。
如果表示物料内某点应力状态的莫尔圆落到莫尔包络线以下,则这个点的剪切应力 是小于剪切强度,散粒物料不可能产生破坏和流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